四川在线记者张蒙
“你看,这就是大熊猫在人工巢穴附近活动的身影。”红外相机里,大熊猫在人工搭建的巢穴旁悠闲踱步,这一幕让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工作人员尹选鸿欣喜不已。
10月13日至16日,2025年“四川环保世纪行”采访团围绕“共同守护大熊猫家园”主题进行深度采访。从智慧监测网络捕捉野生动物身影,到生态修复让矿山重披绿装;从人工巢穴迎来大熊猫“访客”,到周边社区靠生态旅游端上“绿饭碗”,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4年来,四川正悄然实现从“大熊猫保护”到“生态系统守护”的改变。
智慧守护,织密大熊猫家园“安全网”
在尹选鸿的电脑里,珍藏着一组珍贵的照片:一只野生大熊猫在人工搭建的巢穴附近悠闲活动,胖乎乎的身影在镜头前格外惹人喜爱。
大熊猫在人工巢穴附近活动。
“去年,我们通过创新保护措施,为野生大熊猫搭建了五处人工巢穴,目前已有三处附近拍到了大熊猫徘徊的身影。”尹选鸿介绍。
野生大熊猫在产子时需要依赖天然树洞、岩洞作为育幼场所,但此类资源在眉山片区分布有限。为此,保护人员在核心栖息地内模拟大熊猫偏好,为它们搭建了“备用产房”。
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。
科技的力量正在这片土地上展现。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已建成集监测指挥、综合管理、智能监测、无线传输等于一体的智慧监测系统,90%区域实现信息化监测网络覆盖。
截至目前,通过红外相机已拍摄到有效照片近4000张,记录到大熊猫、羚牛、野猪等多种野生动物的活动身影。
在更大的范围内,一套“天空地人”一体化监测体系24小时运转着。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自然博物馆,综合监测平台已累计记录野生动物158种,拍摄照片超14.2万张。雪豹在悬崖边踱步,大熊猫在雪地里打滚,金丝猴群聚活动,绿尾虹雉、红腹锦鸡等珍稀鸟类也不时亮相。
事实上,守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物种,更是保护完整的生态系统。在雅安荥经,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监测巡护队累计修复大熊猫受损栖息地7000余亩。泥巴山生态廊道附近连续三年拍摄到大熊猫幼崽活动影像。
从整体上看,持续实施泥巴山、土地岭、黄土梁等6条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,如今发现熊猫的频率越来越高,这也表明不同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试图通过生态廊道“串门”甚至跨种群繁衍。
生态变资产,激活“大熊猫经济”民生效益
保护从来不是“独角戏”。在动物安居的同时,当地老百姓也在不断尝到生态甜头。
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邓生保护站,副站长杨帆这位在一线跋涉了20多年的老林业人,如今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自然教育讲师。走在落叶堆叠、河水潺潺的林间,他会向公众讲述这里的生物多样性,分享他4次偶遇野生大熊猫的经历。
大熊猫国家公园邓生保护站。
“尽管雪豹因警觉性强难觅踪迹,但这里已成为中国雪豹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。”杨帆介绍,邓生保护站辖区内设有自然教育宣教中心和三条野外体验路线,每年吸引众多学生和公众参与自然研学。
与此同时,保护站对人员活动有着严格把控,核心管护区严禁进入,一般管护区可适度开放供全民体验。
类似的探索也在荥经片区进行。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由2020年在原管护站基础上扩建而成,提供“沉浸式森林体验”。学校采用访客预约制,每日承载量不超过150人。
“因学校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内,需严格控制人流。”学校总务杨晓琳解释。
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,已成为周边社区端稳“绿色饭碗”的底气。
“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,我们这里的部分村民开起了农家乐,年均收入可达到10万元至20万元。”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金群明介绍,当地居民在参与森林管护获得固定收益的同时,还可以助力生态保护。
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,70余名原住居民当上生态巡护员,实现“护林增收双赢”;公园周边村(社区)农家乐已达800多家,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。
眉山片区及其入口社区还连续多年举办“因熊联萌”冰雪嘉年华、国际观鸟季和自然教育周等生态IP活动,带动周边社区增收超亿元,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,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持久活力。
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供图
盈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